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七大矛盾

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七大矛盾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李坚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6亿元,按可比价比1978年增加1.6倍,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1%降低到18.4%;就业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由1978年的70.5%降低到49.8%随之农村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重由1978年的62. 5%下降到38.9%.虽然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不突破资源稀缺的制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七大矛盾不解决,将很难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1人口持续增长与耕地急剧缩减的矛盾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20年间平均每年净增长1428万人,超过上海市总人口。中国人口密度由1978年的每平方公里101人增加到目前的130人。


  全国乡村人口达到8.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9.6%.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421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4.6%.我国46亿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较低,初中文化程度占45%,小学文化程度占34%,而文盲或半文盲达10%以上。


  9万公顷,人均耕地为1.6亩。1986~1996年10年间因国家基建、乡村集体、农民个体建房等占地就减少747万公顷,相当2个台湾省的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5.7%.从1978~1998年,粮食播种面积已从12059万公顷,猛跌到11379万公顷,20年间播种面积下降5.6个百分点,同时人口总量反而增加了29亿,提高29.7%.这一减一增,使人均粮食播种面积迅速减少27. 2%.农业用地减少,直接反映耕地面积的下降,使部分农产品产量减少,导致农业生产滑坡。农业用地不断向基建用地转移,改变了地区生态环境,使农业生态环境及生活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质量。


  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实行计划生育国策,控制农村人口过快增长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实施科教兴农,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城乡建设外延占用耕地,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2人口增长与农产品供给的矛盾中国人口增长率控制在1%左右,每年最低净增长仍在1300万左右。199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12亿吨,比1978年增产70%,增加2.1亿吨,而此期间人口净增加2. 9亿,到2000年全国人口接近13亿。人口增长的直接影响是迅速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每年至少需增加260万吨粮食。因此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增产速度必须远高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否则农产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就会出现失衡。我国每一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由1978年的1059公斤提高到1998年的1530公斤,继续提高产量要依靠技术进步和规模经营,但其产量的增幅速度将不会高于前几十年。


  要解决人口增长与农产品供给的矛盾,应注重发展以生态农业为主的大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农业生物技术为突破口,开发利用转基因动植物育种技术及其配套技术、粮食和经济作物优质高产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基因工程和疫苗技术的应用。走以市场为导向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之路,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走依靠科技进步为支柱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3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森林资源减少的矛盾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缺乏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 1998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32726亿立方米。我国有大面积的干旱缺水地区,同时又是一个多暴雨的国家,每年都要受到暴雨的危害。仅1998年受灾面积达5015万公顷,其中旱灾和水灾面积分别为1424和2229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552亿元。全国旱涝保收面积仅占粮食播种总面积的32%.水资源供需矛盾紧张,使合理开发水资源、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已成为我国水利工作的长期任务。


  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337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8. 9%提高到13.9%,仅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森林蓄积量101. 4亿立方米,人均森林面积0.1公顷,人均林木蓄量7. 61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8.由于木材的稀缺,砍伐速度远超过新植林的生长速度,还伴有乱砍滥伐、病虫害、森林火灾等,使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加之人口增长对木材需求量增大,局部地区的森林结构质量下降,已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中国是世界上仅有的12个生物“多样性”国家之一,拥有32200多种高等植物,占世界总数12%.森林面积稀少还对中国现有的生物资源构成威胁。


  要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减少的矛盾,必须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发展供水节水灌溉。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建设“不怕水的农业”;要把造林绿化与林业持续、健康地发展结合起来;要加大林业行政执法、采伐限额管理、森林资源保护等力度;国家要对天然林禁伐地区给予资金支持,以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4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水污染严重。1998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593亿吨,工业废水占69%,生活污水占31%.对全国109700公里河长水质状况监测:内陆河片、西南诸河片和长江水质良好,污染河长分别为9.9%、13.6%和14.7%;珠江片和东南诸河片水质尚可,污染河长分别为17. 4%和21.9%;黄河片、松辽片、海河片、淮河片水质较差,污染河长分别为62. 7%、644%、748%和76.6%.对16个重点湖泊水质监测:其中4个湖泊水体部分受到污染,6个湖泊水污染严重。


  国家重点治理的3个湖泊是太湖、滇池、巢湖。由于乡镇企业相对技术力量薄弱,设备陈旧,工艺比较落后,缺乏治理污染的技术及设施,造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1998年中国乡镇企业已达到2004万家,据对2.5万家抽样监测结果显示:工业废水排放量29. 3亿吨,工业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91.5万吨。仅规模很小的乡镇企业废水、废物排放量就达到和超过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排放量。


  农用化学品导致污染。据农业部提供资料,目前,全国累计遭受污染耕地面积已超过1.5亿亩,且有不断扩大和加重的趋势,由此造成的粮食减产损失达15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1998年农村化肥施用量4085. 6万吨,比1978年增加3.6倍,农药近120万吨,地膜覆盖92万公顷。据农业普查调查结果,87. 3%、67.7%和28%的农田施用化肥、农药和地膜覆盖。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投入,致使水体、耕地和农产品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农畜产品有毒物质残留问题较普遍,尤以蔬菜最为突出。不仅如此,农用化学物质还带来了严重的流域性问题,如我国太湖水体的富营养化,化肥贡献份额达60%以上,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现象也已在我国普遍存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多年来一直采取单一的种植方式,深耕土地不够,造成土壤板结,病虫害严重,加上大量的作物秸杆被烧掉过腹还田率低,土壤有机质明显下降。


  水土流失、盐碱化、荒漠化严重。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首先,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18266万公顷,年土壤流失量达50亿吨,流失的养分相当于4500万吨化肥。西北黄土高原地表流失的最直接威胁是每年向黄河注入百万吨泥沙,在中下游形成地上悬河。其次,盐碱耕地面积呈发展态势,已达773万公顷,北方耕地盐碱化问题较严重。再次,全国荒漠化土地已达2622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7. 2%.草原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由于草原的不合理开发,过度放牧及盲目开垦,可利用草地仅达31333万公顷,平均产草量显著下降。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386万公顷,占现有耕地的3%.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必须依法加强环保工作,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取缔、关闭污染企业。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产力发展的资源基础,维护和建立生态良性循环。要发展高效低毒的化肥、农药,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由毁林毁草开荒、广种薄收,变成退耕还林还草、精种多收。


  5分散经营与市场化的矛盾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的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市场双重约束。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市场约束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大市场,24亿农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十分突出。


  农民自身素质差,文化程度低,中小学文化程度占80%,而文盲或半文盲达10%以上。


  商品意识差,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农户生产销售规模小,1998年乡村集市达67681个(平均每个乡1. 5个),集市贸易成交额87927亿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26. 9%和16.2倍。就农户个体而言,专业化程度低,经济实力不足,难于形成竞争优势,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分散的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商品交换方式落后。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市场的中介组织发育滞后,农民进入市场面临许多困难。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放农产品市场成为发达国家要价的条件。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产品,占我国出口商品总值的40%以上,但我国农产品质量与国际市场相比有明显差距,并且价格也在逐步提高,如果我们失去价格竞争优势,农业就会受到很大冲击,甚至被挤垮。


  要解决分散经营与市场化的矛盾,必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把农产品质量提高到国际标准,提高产品竞争力,这样再加上一定的价格优势,才能抵御国外农产品对国内的冲击,守住国内农产品市场,才能使我国农业立于不败之地。


  6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中西部地区人口密度不及东部高,但人口数量(乡村人口、劳动力)占全国比重60 %人力资源优势明显。贫困人口密集度1998年东部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比重为14 7%,中西部占85.2%.就整体素质而言,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第一,东部科研人员和受大学教育人数分别为50.7%和487%中西部49.3%和51.3%.科技教育滞后严重制约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国民生产总值、农业增加值形成东、中、西地区梯度差,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55.2%、29.1%和145%;农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1. 7%、344%和17.7%.第三,从交通设施的铁路公路运营里程看,东部铁路、公路分别占全国比重为244%、31.6%中部铁路、公路分别为46.6%、34.2%西部铁路、公路分别为22%、29. 7%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优势资源难以大规模开发,严重制约着中西部地区大规模可持续发展。


  要解决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必须加速发展中西部地区,国家要加大投资力度,提供优惠政策。要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使资源优势逐步变为经济优势。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素质和效益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7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必然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合理结构。这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处理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我国目前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还不协调。


  产业结构不合理。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构成分别为18. 4%、48.7%和329%,农业构成比1979年下降128个百分点;尽管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一部分原料,但仍属于产业系效果较弱的产业由于农产品附加值丨低表现为大部分农产品的需求缺乏价格弹性,从而对市场贡献受到严重限制。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分别为3. 5%、9.2%和7.6%农业年增长速度比1979年下降26个百分点。由于近几年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较弱,农民的生产目标更偏向于保证维持生存的粮食生产。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窘境。按我国每一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由1978年的1059公斤提高到1998年的1530公斤计算目前产生剩余劳动力约为2亿。又由于农村生育率高是剩余劳动力的发源地,农村的土地和资本都有限,形成劳动力吸收能力低,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中的一个最大的“瓶颈”。工业部门从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的过渡,便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中的工业转移的条件和机会。


  工农产品剪刀差迅速扩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工农产品剪刀差也呈梯度扩大趋势。


  按可比价格计算1979年农民用100元人民币购买工业品,现在只能购买价值量为60元的工业品。


  从一些市场经济国家看,尽管所有制不同,但政府扶持农业的直接动因和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经济政策服务。今后必须大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第二第三产业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形成‘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的机制。